近幾年,互聯網診療制度建設可謂緊鑼密鼓。最近,國家相關部門又陸續推出互聯網診療相關法規、文件,為互聯網診療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國家衛健委
禁止統方、補方,AI不得代替醫師接診
10月26日,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印發《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分別從醫療機構監管、人員監管、業務監管、質量安全監管、監管責任等方面提出要求。
· 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接診。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接診。各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負責對在該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的人員進行監管。
· 醫務人員如在主執業地點以外的其他互聯網醫院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應當根據該互聯網醫院所在地多機構執業相關要求進行執業注冊或備案。
· 互聯網診療病歷記錄按照門診電子病歷的有關規定進行管理,診療過程中的圖文對話、音視頻資料等應當全程留痕、可追溯,并向省級監管平臺開放數據接口,保存時間不得少于15年。
· 加強藥品管理,禁止統方、補方等問題發生。醫療衛生人員的個人收入不得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相掛鉤。
· 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不得違規轉介患者、指定地點購買藥品耗材等。
國家商務部
推進“互聯網+藥品流通”
10月28日,國家商務部印發《關于“十四五”時期促進藥品流通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總體目標:到2025年,培育形成1-3家超五千億元、5-10家超千億元的大型數字化、綜合性藥品流通企業,5-10家超五百億元的專業化、多元化藥品零售連鎖企業,100家左右智能化、特色化、平臺化的藥品供應鏈服務企業。
· 推進“互聯網+藥品流通”。加快5G網絡、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優化藥品流通傳統模式,實現要素、結構、流程、服務的迭代式升級。推動行業進行數字化改造與升級,促進企業“上線上云上平臺”,深化市場營銷、運營管理、倉儲物流、產品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
· 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支持藥品流通企業與電子商務平臺融合發展,發展智慧供應鏈、智慧物流、智慧藥房等新形態,推廣“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等零售新模式,引導線上線下規范發展。
國家衛健委
在北京市等15個省份開展康復醫療服務試點工作
10月27日,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印發《關于開展康復醫療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發展康復醫療服務,切實增加康復醫療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樣化康復醫療服務需求。
文件設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重慶市、四川省、寧夏回族自治區15個省份作為康復醫療服務試點地區。
要求地區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探索開展居家康復醫療服務,通過“互聯網+”、家庭病床、上門巡診等方式將醫療機構內康復醫療服務延伸至居家,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出院患者等人群提供專業的康復治療、康復訓練和指導等服務。
國家三部委
加快發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
10月27日,國家工信部、民政部、衛健委聯合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文件提出:
依托互聯網平臺、手機應用程序(APP)等,建設預防、醫療、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相銜接的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服務體系,推動優質健康醫療資源下沉,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素養及健康管理能力。重點發展遠程醫療、個性化健康管理、互聯網+護理服務、互聯網+健康咨詢、互聯網+健康科普等智慧健康服務。
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及設備在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場景集成應用,豐富養老服務種類,優化養老服務質量,提升養老服務效率。重點面向家庭養老床位、智慧助老餐廳、智慧養老院,打造智慧化解決方案,創新互聯網+養老、“時間銀行”互助養老、老年人能力評估等智慧養老服務。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醫療釋放出巨大潛力,醫療服務新模式不斷涌現,不僅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打破傳統醫療服務模式中的“就醫流程、時間、空間、效率”等壁壘。
2020年,我司正式駛入互聯網+醫療賽道,成立了廣州君有私人醫生互聯網醫院,旨在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精準的智慧醫療健康服務。打通線上線下的全流程就醫服務,提供日常健康特色管理、小病診療協助、大病專案管理、慢病專業管控的全周期、全方位健康增值服務。
線上醫療以智慧服務為抓手,線下信息化方案也積極擁抱新技術,實現院內系統智能化、中臺化,院外服務互聯網化,構建醫院、社區、家庭、個人全新的服務模式。為老百姓建立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全面推進健康服務業發展。